昨天一朋友找到我帮他恢复数据,情况是:想自己装系统,然后选错了什么,导致分区丢失,C\D\E\F分区只有C\D盘了,然后重启电脑再装,系统装到了D,再重装,只有C盘了,80G的硬盘变成了全划在C上了,这个可头疼了,分区没了不说,还做过两次系统,硬盘被重写过数据了,按俗话说,水都过了几沟河了....杯具了啊!
以下是转帖的一篇文章,其中的这个软件帮了我大忙,至少找到了D\E\F盘,文件能通过我的电脑开共享拷过来了,明天等他来了后将重要的东西先移到我的电脑上,再按分区表给还原回去,但愿一切顺利了,这个软件真强大啊!
某天,一位英语盲不知道在哪根神经的驱使下找来一张纯英文版的GHOST去重装系统。结果因为什么都没看懂于是照着经验随便敲回车。这一敲就敲出问题来了,因为他选择的选项竟然是“瞬间将硬盘划分为四个区”。于是乎,他原先20G、20G、30G、30G的四个盘瞬间变成了25G、25G、25G、25G,这回他傻眼了,重要的资料全都在里面啊,这全盘格式化还能找回来么?
百度是无所不能的。他的一位好朋友同时也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在看了百度到的几篇文章之后,下载了一个Easyrecovery,开始了漫长的数据恢复历程。他们的耐心实在是无话可说,硬生生让Easyrecovery检测了三个小时!然而好不容易检测完了,他们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几乎没有任何效果,所想找回来的文档只有一个空壳,文件名倒是没变,可是里面的资料已经全部变成乱码。三个小时的苦苦等待换来一场彻彻底底的失望。但是他们不过是缘木求鱼而已,“虽不得鱼,无后灾”。毕竟我这位受人之托的好友有着很高电脑知识素养,这部分恢复过来的文件他都没有直接存放到硬盘上,避免了数据覆盖——这一点至关重要!
于是这位中间人想到了我(好吧,我臭美一下)。说实话,一开始我真的认为重新分区之后全盘格式化了,数据是不可能进行恢复的。但是回去好好想了想,又觉得未必就是如此。于是我也打开了百度,我用百度的功夫可能还是技高一筹,因为我要找的不是方法,而是原理。只有搞清楚格式化和分区的原理,才有可能断言是否能够成功,以及如果能够成功,该用什么方法。
百度带来的消息是令人振奋的。所谓格式化,有两层含义,或者说两种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格式化称为高级格式化,对于U盘而言又可称为快速格式化。这种格式化并非将所有数据彻底从硬盘上清除,它所做的工作实际上仅仅停留在对扇区进行逻辑编号,重建分区表。而低级格式化恐怕就可以直接理解为我们通常的在脑中的对格式化概念的理解:彻底将一块硬盘变成什么都没有的干干净净的处女地。我是这么比喻的:硬盘好比一个仓库;低级格式化就像是洪水来了将仓库中的货物连同货柜架子通通冲走,同时还会给仓库造成损坏;而高级格式化则是人工将仓库里货柜架子重新摆放一遍,并且在货柜上贴上一张标签,告诉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用其他新的货物来替代这些旧的货物。
按照这个比喻,被洪水冲走的货物自然是没有办法再找回来了。但是很明显,将货柜重新摆放却还有可能回归原位,只要你没有将新的货物放上货柜。事实的确是如此,当高级格式化硬盘之后只要原来存储数据的地方没有新的数据覆盖我们就完全有办法找回来,而重新分区所做的工作正是高级格式化。
但是,当时虽然我弄清楚了这一点,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样恢复数据。再次求助百度,这一次要动真格了。我知道单纯依赖Esayrecovery一类数据恢复软件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我搜索的关键词根本就不是数据恢复软件,而是重新分区和数据恢复。果然,网上许多人都遇上了这问题,而这个时候,一款软件几乎出现在每一篇介绍文章中,它就是Diskgenius。
没有绝对的把握我是不会轻易动手的。Diskgenius我也是第一次接触,不弄清楚它的工作原理我自然不会选用。这个时候,又有一个新的概念跳出来了:分区表。这个东西以前就听说过,但是当时懒,有关硬件方面的东西我向来不愿意多注意。书到用时方恨少,百度一下就知道。所谓分区表,就是一块硬盘的骨架或者说总体规划。它告诉系统硬盘是如何分区的,哪里能够写入数据。这种简单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在这里了解Diskgenius的工作,至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大家可以自己去百度。
总之,Diskgenius就是这样一个能够管理和建立分区表的工具。高级格式化所做的无非是移动了货柜的位置,然后再贴上一张标签而已。所谓重新摆放货柜,意思就是说新建了一张分区表;贴上标签,就是分区表告诉系统这些地方可以写入新的数据。也就是说,因为分区表变更,系统并不知道原来这些货柜里面还装着东西,看起来硬盘上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数据都还好好地存放在里面,只不过随时都会被覆盖。重新分区之后的硬盘虽然在C盘装进了系统,覆盖了原先一部分数据,但是我们所想恢复的数据在E盘,隔着C盘老远,所以并不会有影响。现在我们只要找回原来的分区表,并且用找回来的分区表替换现有的分区表,硬盘就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数据也就都找回来了。
有了这颗定心丸,我下载了一个最新版的Diskgenius,支持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操作。旧的版本在一般的系统盘中都会附带,但是是纯DOS环境中的操作,我用不太习惯。这个绿色版的Diskgenius运行之后,我点击“硬盘”→“搜索已丢失分区(重建分区表)”。那两位同学在茫茫黑夜中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原先的分区被找到了,每一个盘的名称都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了。(关于Diskgenius的具体操作方法网上有很多介绍,很简单,大家可以参看。)
Diskgenius的工作原理我并不十分清楚,但是看效果,它是一款能够找回原有的分区表的强大软件。就这一点就足够了,我们想要的不就是这张分区表么?于是我也兴冲冲地直接点击保存分区表,想将这张分区表保存下来,大功告成便触手可及了。
就在我鼠标轻点确定之后,电脑忽然蓝屏!之后,瞬间自动重启。我以为这可能是正常现象,毕竟重建了分区表嘛。但是之后的事情越来越诡异:无论怎么重启,WINDOWS的欢迎画面都不出现,屏幕一直卡在开机界面后的光标闪烁阶段。莫非是黎明前的黑暗?我也慌了神,一时之间找不出问题所在。接下来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重装了两遍系统,换了两张盘,甚至还重新手动划分了分区——无济于事。于是他们两个也放弃了,我也最终认为不可能实现了。于是我在DOS环境下用Diskgenius将新的分区表激活保存。可是即使如此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系统无论如何无法进入。在重新分区的时候,曾经出现过的一个提示冲入我的脑海:分区有重叠。于是我猛地醒悟过来,原来我找回来的分区表和现有的分区表打架了,系统没有办法分辨它到底应该听谁的指挥。具体说来,就是现在的所有盘都是25G,这种分区的分区表我们称之为B表,我们所要找回来的表成为A表。A表不可能控制现在的系统,因为它表明的信息和现在系统的实际情况是冲突的。这就造成了系统和分区表互不买账的矛盾局面。这些是我事后才想明白的,当时我也懵了。
应该怎么解决呢?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将这块硬盘拆出来挂到另外一台电脑上,这样就不要通过这块硬盘自己来启动了,也就不存在分区表和系统之间的矛盾了。而数据也可以轻松拷贝出来,做好备份之后,进行全盘格式化。然后再将硬盘装回原来的电脑,重新安装系统。这样就不会有问题了。如果条件不允许,那该怎么办呢?
回到我们的故事里来吧。由于我的疏忽,所以现在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求助维修部了。我们在商业街上找了一家店,开始了新一轮的维修。当时我的想法是,干脆低格一遍,然后重新装系统。但是店主没有答应,因为低格的代价实在太大——时间长,伤硬盘。但是他自己也拿不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换了很多张盘都无法成功;做了许多检测也找不到问题。他认为是光驱不能读盘。事实上在我手上的时候,光驱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他试着找了找光驱的问题,还是无果而终。就当我们都已经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尝试着在DOS环境下启动了系统盘里的微型Vista,奇迹就在这一刻出现了——我们成功进入了系统。并且,原来的分区全部都被找到,数据好好地存放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
的确,换一个版本的系统也能够解决分区表和现有系统之间的矛盾。因为新系统完全听命于找回来的A表,B表这个时候根本就已经被A表覆盖,因而不能指挥这个新的系统。这是一。第二,启动的是系统盘自带的微型Vista,并不通过硬盘,因此可以避免表和系统的矛盾。于是,这个困扰了我一个晚上外加一个上午的难题,就这么戏剧性的结束了。
静下心来反思,问题有两个。一,知识储备太少,经验不足。二,遇难而退,没有仔细分析问题的源头。好了,有了这一次数据恢复的经历,我想以后再碰上这种问题,我就再也不会束手无策,更不会说出“死马当作活马医”这种话来了。